潘建伟:“墨子号”已能满足初步安全通信需求
“我们已经把星地之间密钥的成码量在过去两年大概提高了40倍,所以现在嘀嗒一秒钟,大概能够传送40万个密钥,这样的话已经能够满足一些初步的应用部门的安全通信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在3月10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说。
据潘建伟介绍,“墨子号”作为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主要有实用型和基础科学研究两个目标。实用型目标即实现了超远距离星地之间的量子保密通信;基础科学的研究目标,即在空间尺度开展严格意义下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验证。他表示,“墨子号”的性能指标比预想得要好很多,在两三个月内便完成了本来计划两年内完成的科学试验任务。所以,在过去的三年当中,科研团队花费了很多时间对它的性能做相关改进。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为全球首颗量子卫星。2017年6月,量子科研团队对外发布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同年8月,“墨子号”再度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1个月后,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与“墨子号”进行天地链路。2018年1月,中国与奥地利间首次实现7600公里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墨子号”发射至今已在轨运行两年多。据新华社报道,今年2月,该团队科研人员在美国华盛顿称,“墨子号”预计将超出预期寿命,将继续工作至少2年以上。
谈及“墨子号”的未来打算,潘建伟说,“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成果推向实用化。”由于受白天阳光干扰,“墨子号”只能在晚上工作,未来该团队希望能研制一颗中高轨的卫星,能够24小时全天时工作,确保它能够在更长时间里产生密钥,满足业务化运行的信息安全的传输。
潘建伟介绍量子科学的重要性时称,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手段,可以在未来大幅提升信息安全水平。而信息安全不仅对国家非常重要,对个人也是如此,例如人们日常银行转款中用到的账户、密码信息要保障安全,未来无人驾驶远程控制汽车系统也需要防止被黑客攻击以保证车辆行驶安全。
近年来,炒作量子概念的事件屡屡出现,如量子针灸、量子鞋垫等。这也令公众对量子信息科技产生了疑惑。对此潘建伟回应称,公众对量子科技主要有两方面疑问——它本身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到底如何;以及在推向应用的过程中技术是否已经成熟。
“其实我们今天每个人用的手机、电脑等等都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成果,所以它本身的科学性已经过近百年的证实,已经很好地建立了,只不过我们在大学里没有学过,对它不太了解,所以对它有疑虑。”他解释称。
在他看来,创新成果从产生到广泛应用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公众接触到一个全新领域,会因不了解认为技术“不靠谱”。“所以早期量子信息,有些人认为这个东西是伪科学,但是它发展比较成熟之后,大家对它的科学性不怀疑了。“而第二阶段,人们会对技术是否成熟产生怀疑,此时技术还未走向广泛应用。当公众觉得技术“没有什么稀奇”的时候,创新过程才算真正完成。
潘建伟称,量子技术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转换的过程中,也正因此,才需要进行大量的科普工作。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潘建伟就曾建言,希望尽快实质性地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2030的项目,以推动量子信息科学发展的整体性布局。
在3月10日的记者会上,潘建伟再度建议,在国家层面对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布局。他指出,我们跟传统的国际科技强国相比有个弱点,就是以往的科研组织模式是以短期的科研项目为主的,所以在满足国家战略紧迫需求,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和支持的强度还是有所不足的。他也透露,中国在量子信息等领域要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国家实验室等战略决策。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