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气候峰会备受关注 专家: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8万年来最高值

时间 • 2025-11-22 08:42:58
美国
中国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于4月22日至23日举办领导人气候峰会。此次气候峰会以视频的形式举行,美国邀请了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38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出席会议

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给全球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恢复。在此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跟之前相比近乎翻倍的最新减排目标。另一方面,这次峰会也成为了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在线会晤。

跟以往相比,这场领导人气候峰会究竟有什么不同?西方国家为何突然变得积极主动?“气候外交”能否为已经陷入低谷的中美关系带来曙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缩小在减排目标上的分歧?

针对这些问题,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日本立命馆大学可持续发展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国际3E研究院院长周玮生教授。

中国脱贫工作对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巨大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展中国家面临抗击疫情、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据新华社

作为一名能源环保专家,周玮生长期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谈到自己对这次领导人气候变化峰会的感受时,他表示:“新冠病毒被认为是短期内对人类的威胁,气候变化是长期的威胁。被邀请参会的40个国家和机构,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

另外,周玮生还强调了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表示:“中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不是通过提高化石燃料的消耗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这一点很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

据报道,这次领导人气候峰会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首次进行的在线会晤。4月22日晚,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今天的气候峰会也是我们双方商定中国要支持美国召开这次会议,以及美方要支持今年(在中国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大会,我们共同支持今年年底的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等等,此外还有8个领域的合作。”

↑美方邀请的38个国家包括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80%的17个国家以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有观点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气候峰会上向世界传达出积极信号——两国都应对气候变化,或能够缓和两国对抗的紧张趋势。

对于中美之间的“气候外交”,周玮生强调:“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世界性的危机面前,中美两国是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气候共同体。无论是本国利益还是全球利益,两国都必须相向而行。现在在如何减少碳排放量这个当务之急上,中美双方存在合作的基础。”

西方国家减排目标加码

专家:背后牵涉经济利益

据《日经新闻》报道,在这次气候变化峰会上,西方国家纷纷提出了跟之前相比有大幅度增长的减排目标。例如,日本首相菅义伟表明了日本将使温室气体到2030年度比2013年度减排46%的目标,此前的目标是26%。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提出到2030年使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至45%,比4月19日提出的36%进一步加码。另外,欧盟和欧洲议会已就在2030年之前使温室气体比1990年“至少减少55%”达成了共识。

↑专家指出,西方加码减排目标背后存在大国博弈的因素

对此,周玮生表示:“2019年5月,研究人员在夏威夷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415ppm(浓度单位,百万分之一),而两百多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也就才只有280ppm。这是8万年以来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值。”

周玮生分析认为:“西方国家现在之所以变得积极主动,背后还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推动力。因为减排目标的实现途径和力度将影响到国家的整个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能源结构,是从化石文明能源转向绿色能源文明的革命性行动。如何既能实现目标又对本国的产业结构有利?发达国家对这些问题都已经开始了深谋远虑。在此之前,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认为会影响本国经济。”

在周玮生看来,化石燃料本来就不是必须与人类共生的东西,就看每个国家愿不愿意承担相应的代价。他说:“谁先转换过来,谁就会在新能源领域占据先机,甚至能够获得未来。所以,这是现在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比以前积极的原因之一。另外,未来各国对ESD投资会越来越重视,其投资规模预测会有28万亿美元的市场。”ESG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首字母缩写。如今,全球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ESG的良好展示。

要达到减排目标并不容易

美国是不确定因素

在这次峰会上,拜登提出了美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至52%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奥巴马执政时,美国曾承诺到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减少26%至28%,拜登的新目标较奥巴马时期几乎直接翻了一倍。

↑美国共和党前总统小布什政府曾退出民主党前总统克林顿签署的《京都议定书》

对于拜登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一些美国媒体持怀疑态度。有报道称,自拜登1月上任以来,美国国会在推动美国到2030年实现减排50%目标的立法方面进展甚微,拜登政府也没有正式提出重大的新气候法规。

对此,周玮生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美国。这跟它国内的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据了解,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的气候政策数次发生重大转变:2001年布什政府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2017年特朗普政府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周玮生表示:“虽然现在拜登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减排计划,如果4年之后美国总统又换成了其他人,到时候美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政策又会有变”。美国的国内政治的变化,常常导致美国对世界的承诺的放弃或改变,这是全球治理中的重大课题。

另一方面,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远大的减排目标,但同样面临巨大的现实条件制约。周玮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以日本为例,如果日本要达到减排46%的目标,它至少要增加20座核电站。自从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日本政府的任何发展核能的政策基本上都不会得到国内百姓的同意和支持。一旦再次发生福岛核泄漏类似的事故,日本无法承受其后果。如果用风力、太阳光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从理论上讲,量也许能够得到替补,但是这些新能源都不稳定,而且还有偏限性,很难替代现在的化石燃料的功能。”

据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这次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分歧很大。作为全球第3大排放国的印度,其总理莫迪仅仅表示了“与2005年比2030年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排33-35%,同时将与美国展开合作”。

对此,周玮生分析认为,这跟印度的经济发展和排放量有关系。他说:“发展中国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经济、解决贫困,其次是解决本地的区域性公害问题。第三才是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跟公害问题还不一样。公害问题的加害者往往都是受害者,而气候问题的加害者不一定就是受害者,或者大家都是受害者。”

红星新闻记者罗天采访报道

编辑郭宇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