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花大钱解决了“二次棺葬”问题,点个赞
遗体火化后仍进行“二次棺葬”,随之而来的举家办葬、哭丧、游丧、散埋乱葬,互相攀比等不文明现象依旧时有发生,这究竟是为何?
“传统习俗”不能改?
瑞昌市是江西省最早实施殡葬改革落实火葬的县市区之一,2004年以来是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了百分之百的遗体火化率,但由于土葬的习俗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在遗体火化之后,依然将骨灰装入棺材进行二次棺葬。
“这是棺葬,用棺材把骨灰装在里面。”聚焦三农记者在瑞昌市碰到了一起农家葬礼,这边正在赶挖墓穴,那边招待亲朋的酒席也已经开始。“农村的这个习惯,老人的最后一次,不隆重一点,心里过不去”村民徐新民说道。
现场仍有18桌人在吃饭,但据说比起以前场面还是简化了不少。丧事现场不仅有酒席,还邀请来了乐队烘托气氛。中午正式发丧的时刻,经过一道道流程以后,大队人马簇拥着棺材串村游街。大概经过一个多小时,送丧队伍才抵达目的地。“没办法,这个传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逝者的小儿子李广明说。
“二次棺葬”废资源
日盛一日的棺葬不仅占用了耕地和山林,出现死人跟活人争地的现象,而且还成为压在老百姓肩头的一个沉重包袱。
“一个棺木,大概是3000到4000元。还要立石碑,好的也要好几千块钱。然后还得大操大办。”瑞昌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付漪说。
瑞昌市长春村党支部书记刘礼学说,“搞一次安葬的费用,多的七八万,少的三四万,给群众好大的压力。”
对于二次官葬,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老百姓也看不下去,“以前有遗体就没办法,现在已经火化了,还用棺木,这又是浪费一种资源。”“有的烧小轿车(纸扎),有的烧别墅,他能得到吗?要现实!”
大兴村村民张序礼说“现在人口多,土地面积就这么大,买一个坟要占很多地,这样慢慢死,到后来往哪埋。”
殡葬改革三步走
根据瑞昌市民政局提供的数字,瑞昌市全市46万人,一年亡故人数大概是2300多人。如果采用传统的葬法,一个人大概4到5平方米的墓地,一年大概要占地十六七亩。如果用进公墓的方法,一个人大概只占0.3到0.4平方米的墓地,可以节约土地90%左右。另外通过移风易俗采用新葬法,还可以给农民减负60%以上。
从2004年开始,瑞昌市就殡葬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了,从遗体火化到倡导节俭办葬,再到禁止二次棺葬,步步推进。瑞昌市委市政府也算了一笔账,此次禁止二次棺葬,市财政在第一年要拿出5000万元一次性修建殡仪馆和公益性公墓建设,此后每年只需要拿出500万元就可以保证殡葬全免费政策的实施,但是因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长期的巨大的,因而是非常值得的!
土葬是几千年的习俗,有很多风俗文化的讲究,不能简单把坟墓一平了之。比如树葬、花葬等生态殡葬方式,通常不留骨灰,不留碑、不留名,这对于讲究认祖归宗的人来说比较难以接受,改成公益性墓地,再配套一些符合大家需求的服务,让逝者能够安息,生者也可以有地方寄托哀思,这样的改革措施比较平缓,遇到的阻力也会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