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周|高温红色预警下,这三件大事必须做好

时间 • 2025-11-09 23:25:03
安全
经济
成都
疫情
持续

2022年8月8日-8月14日

上周,成都连发四天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为今夏战高温最严峻的时刻。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成都如何守住防线,坚持常态化防控不放松

基础设施多投快建、公司上市保持增长、新一波消费券发放在即,成都的经济运行如何持续释放增长潜力?

高温持续,正值汛期,成都如何统筹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红线?

——远没到松松气、歇歇脚的时候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更是成都必须做好的三件大事。

“疫情要防住”

8月11日,成都迎来中高风险区域“清零”。从“7·15”到“7·22”,27个不寻常的日与夜,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等群体在连续作战中度过,取得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紧接着的一则通知,是成都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注脚。8月12日,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近期开展常态化核酸监测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入川即检”工作要求,扩大重点人群监测范围和频次,并切实做好愿检尽检工作。

解封并不意味着解防,迎来清零也要继续“稳得起”。这是成都对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态度。

▲8月11日,成都迎来中高风险区域“清零”,东方明珠花园东区正在拆除围挡

当前,疫情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必须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才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就必须加快建立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特别是与应急状态相适应的经济运行保障机制。这涉及到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等方方面面。

例如,为了突出差异化精准防控,成都正探索“微网实格”治理新机制,吸纳热心市民参与本地的环境维护、物业管理、疫情防控等工作,构建起超大城市治理所需的基层组织动员体系。据成都市委社治委统计,今年3月份以来,全市微网格已累计采集涉民生、安全等领域基础信息864万余条;发现、上报各类问题隐患62.3万件;推动办结61.2万件,办结率达98.23%,全市群众诉求反映同比减少31.2%。

再例如,制造业领域的闭环运行机制、服务业领域的会展活动闭环组织以及旅游“点对点”转运模式、交通领域的境外航班闭环管理……各行各业涌现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发展创新模式,都是成都“戴着口罩抓发展”的探索。

推动城市“防疫闭环”与“发展闭环”并行,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小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诠释着成都对于“疫情要防住”的落实。

8月14日召开的全市防汛减灾和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上再次指出,近期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和局部规模性疫情交织的态势,全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持续筑牢疫情防线。

“经济要稳住”

8月13日,消费券升级返场的消息刷屏:“520”第二阶段第四波消费券即将开放领取通道,同期还有区(市)县主题消费券。这点燃了消费者“买买买”的热情,也给了企业信心。

▲“520”第二阶段第四波消费券来袭

在多元化提振内需、纾困减税等举措合力下,成都消费市场呈现积极恢复态势。6月份社消零的增速已经比5月回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作为激活消费市场的重要措施,消费券的发放不仅带动了消费回暖,也成为保民生、扩内需的重要支撑。

市委工作会议强调,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位置,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确保“一季好于一季、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目标在前,必须时刻紧绷稳经济的这根弦。除了消费市场的回暖,从基础设施的多投快建到企业的纾危解困,都在持续释放稳增长的信号。

稳住市场主体,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8月12日,随着成都趣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上市钟声敲响,成都高新区诞生了今年第8家上市企业,继续保持“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业”的增长态势。

上周,市场监管领域的柔性执法也拿出了新举措。《成德眉资市场监管领域“首违不罚”清单(2022版)》和《成德眉资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2022版)》同步推出。“实行‘首违不罚’或者对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强制措施后,就给了这些市场主体一次自我纠错的机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严守执法监管底线的同时,依法依规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从而支持市场主体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稳定健康发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稳经济促增长的重要支撑。不过,成都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找到“有效投资”的立足点。上周的几则关于建设进展的消息,正可以一窥成都投资的方向。

成都金融城交子公园东区通过竣工验收,成都再添一座12.4万平方米的大公园。通过多功能多层次布局,合理设置各类活动区域,这里将打造“共融生态圈、编织慢生活、汇集人文情、点亮江夜幕”的金融生态门户和锦江绿色地标。

▲成都金融城交子公园东区通过竣工验收

轨道交通建设也有了新消息。2023年起,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将陆续开通试运营,涉及8条新建地铁线路,其中地铁19号线二期明年(2023年)有望开通运营,地铁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等,有望在2024年开通试运营。

老旧院落改造计划在去年完成313个老旧院落改造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整合资源,推进601个老旧院落综合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开工改造院落506个,开工率超八成,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公园、地铁、老旧院落……成都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强调的投资要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

“发展要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上周发生的彭州“8·13”山洪灾害,再次为汛期安全敲响警钟。持续的高温天气也给电网安全、电力供应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带来考验。

“问题想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超前一些,把措施落实得更坚决一些,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8月14日,全市防汛减灾和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防汛减灾和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发展面临各种灾害、安全风险,如何密织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网,夯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基底,是超大型城市应急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在当前显得越来越重要。

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19.2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630万辆,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50公里,燃气管线3.46万公里,加油加气站937座,在建工地3320个,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超过1.15万栋,电梯超过18万部……这一连串的数据背后,传递出的不仅是成都不断攀升的城市吸引力,还有随之而来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挑战。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如何持续提升其韧性,去应对各类城市风险、减轻灾害损失并快速恢复?无论面对的是极端天气还是地质灾害,都需要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每个市民的安全感。

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红线,是城市的一道必答题。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