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凉山森林草原防灭火一线:26公里防火通道贯穿山村林区,山顶建37个水池蓄水千吨

时间 • 2025-11-09 13:24:52
森林
草原
防火
灭火
瞭望

烈日下的蒋家山顶,37个钢制水池蓄水1000多吨,防火瞭望员监测着绿色林海;河谷的风呼啸而过,25名傈家女儿骑巡队队员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村口的防火卡点,镇村干部在排查过往人员和车辆,有的干部已经半个月没回家了……这是四川省凉山州防护防火一线的场景。进入3月以来,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多次发布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信息,全省各地党员干部群众下沉一线,全力打好高火险期森林草原防灭火攻坚战。3月23日至24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工作人员来到凉山州,探访凉山州森林草原防灭火一线,了解当地的防火举措。

26公里防火通道贯穿林区

整山人工蓄水2272吨

3月的大凉山,最高气温已突破30℃。3月24日上午,德昌县麻栗镇镇长胡东海来到蒋家山,检查村里的护林防火和水池蓄水情况。山间密林中,骑着摩托车的防火队员正在巡逻。

▲胡东海(左)向防火队员了解情况。

▲村民骑摩托在蒋家山顶林区巡逻。

蒋家山位于麻栗镇阿月村,全村有人口5000余人,林地面积35000余亩。“这个村林区面积大,春季风大物燥,加上过往车辆较多,护林防火形势严峻。”胡东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上山检查森林防火工作。

从麻栗镇政府到蒋家山顶,驾车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红星新闻记者看到,上山途中有多个防火卡点,过往人员和车辆都要接受检查并登记。一条防火通道直通蒋家山顶,道路两侧布置着许多钢制的圆形水池。

胡东海介绍,为切实消除森林火灾风险隐患,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德昌县在阿月村蒋家山建设了一条26公里的防火通道,贯穿阿月村重点林区。“从去年11月开始,我们充分利用垭口水源优势,每隔300至500米布置一个钢制水池,道路两侧建有34个。同时,在蒋家山顶建了钢制水池集群1个,有钢制水池37个,每个蓄水33吨,总蓄水近1200吨。”

▲蒋家山顶建设的钢制水池集群。

“现在,整座山人工蓄水达2272吨,能够持续用抽水机供水120小时以上,可覆盖5公里范围的林区。我们还建设了一个瞭望塔,可瞭望麻栗镇全境,瞭望面积达到4万余亩。”胡东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瞭望塔有4人值守,分2班,镇干部24小时带班,不间断瞭望,为“打早、打小”提供保障。

▲蒋家山顶的瞭望塔。

胡东海的家在德昌县城,距离麻栗镇只有18公里,驾车只需30分钟左右,但他已半个月没回家与家人团聚了。“现在到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关键期,我们全镇干部已经下沉到防火一线,有的在防火卡点值守,有的走村入户搞宣传,都在全力打赢这场护林防火攻坚战。”

组建一支傈僳族女子骑巡队

走村入户宣讲防火

春季的安宁河谷,大风时而从耳边呼啸而过。3月24日下午,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的李平和姐妹们骑上摩托车,车上的喇叭播放着护林防火宣传内容,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支特别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女子骑巡队,队里25名女性基本都是傈僳族。“严禁把火种带进山林,做到进山不带火,入林不吸烟,避免引发山火……”在王家坪村,李平走进老乡们的家,用傈僳语和汉语宣传森林草原防火注意事项。

▲李平(右)走村入户,给村民讲解防火注意事项。

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是四川省傈僳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乡。全乡3个行政村17个组778户3416人中,傈僳族人口占95.3%。

今年3月7日,“森林草原防灭火金沙傈家女儿骑巡队”在金沙傈僳族乡成立。虽然骑巡队才成立半个多月,但它已成为当地森林草原防火宣传的重要力量。

▲今年3月7日,森林草原防灭火金沙傈家女儿骑巡队成立。

金沙傈僳族乡党委书记李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乡里的傈僳族都分布在安宁河两岸,至今保留着说傈僳语的习惯。“在护林防火工作中,我们发现干部在走村入户进行护林防火宣传时,与一些老百姓沟通存在语言障碍,甚至需要找人翻译。于是,我们提议成立这样一支队伍,希望她们用傈僳语与汉语结合宣传,进一步增强村民的防火意识。”

“我们倡议发出后,很快有30多名傈僳族女性主动报名。考虑到驾驶技术、年龄等因素,最终25人成为首批队员。”李波介绍,这是以90后为主力组成的女子骑巡队,最小的队员只有23岁。“她们在做好防火宣传的同时,还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宣传。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这种宣传方式,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

▲傈僳族女子骑摩托走村入户搞防火宣传。

1997年出生的莫色芷溦是这支女子骑巡队的队长,她是乡政府工作人员,也是骑巡队中唯一的公职人员。以前,她根本不会骑摩托车。今年初,她专门花了半个月时间,考了摩托车驾驶证。如今,她驾驶摩托车已经很熟练。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参加工作一年多,担任队长深感肩上责任很重,但这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很感谢队员们的支持。

近年来,凉山州实施脱贫攻坚,惠及傈僳族群众,人们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2016年德昌县傈僳族地区实现了脱贫。

“我们基本都是义务工作,乡上只为我们购买了保险,给予一定的油费补贴。”李平说,以前傈僳族生活在深山,狩猎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如今,大家不狩猎了,但是有义务守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愿意为守护绿水青山出一份力。”

四川全省设置靠前驻防点1535个

2万人守护森林安全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巩固森林草原防灭火成果,凉山州的关键点位,共建立配备火源探测仪、防火二维码、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等装置的林区卡防点1748个。每个点位配备4名驻点人员,轮流值班,全时段对进山入林人员进行盘查询问。一旦附近林区发生火情,卡点立即封闭道路,开展物资转运、现场秩序维护等工作。

同时,为防止因交通不便导致火灾蔓延,凉山州以“半小时内抵达现场”为标准,在万山老林深处建立前置驻防点334个。每个前置驻防点配备8名以上专业(半专业)扑火队员。一旦前置范围内出现可疑情况或接到有关报告,队员立即出发,进行核实和处置。

此外,凉山州在全州林区范围,选择山头制高点,建立“七有”瞭望哨426个,去年开始上线“森林眼”防火监测与预警系统。每个瞭望哨配备4名轮班值守的专职瞭望员,实现林区全覆盖监控瞭望,并通过对讲机等方式,实现信息无缝传达,与前置点和卡点联合启动响应。

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进入森林草原高火险期以来,全省统筹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回头看”和常态化治理工作,全力打好高火险期森林草原防灭火攻坚战,坚决保障森林草原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据了解,四川全省市、县、乡、村4级共组织签订责任清单和承诺书19万余份,把防灭火职责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工作末端、每一个山头地块。省森防指办公室会同省政府督查室,深入重点地区,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进行明察暗访,指挥部成员单位着力加强包县联系督导35个高火险县(市、区)工作。

四川全省35个高火险县(市、区)推广“两点一哨”(前置驻防点、林区卡防点、火情瞭望哨)建设做法,形成“山与山守望相助,哨与点密切配合”,全力守护好森林草原。目前,全省共设置靠前驻防点1535个、驻防2万余人,在重点林牧区布防9架森林消防航空飞机,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响应,科学处置。

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影报道

编辑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