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大代表刘勋:建议建立政府对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研发资助与落地转化挂钩机制
“前不久的市委人才大会上,成都确立了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的宏伟目标。我认为,关键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022年成都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成都千嘉科技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刘勋带来了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的建议,“人才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构成未来产业健康发展生态的关键要素。”
刘勋所在的千嘉科技是国家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有一个鲜明的标识——人才汇聚。不仅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创新平台,还拥有国家、省市各类专家人才200余人,获评“成都市顶尖创新创业团队”。
如何能持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刘勋指出,优化人才组织方式、提升院校企地开展联合攻关科技能力,是发挥成都院校优势的重要举措。事实上,近年来,千嘉公司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在技术合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领域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但因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确权主动性不强,科技成果应用需审核批准,难以落地转化。因此,刘勋建议,建立政府对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研发资助与落地转化相挂钩机制,出台激励措施,激发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同时健全校院企地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机制,联建中试小试基地和实训基地等,打造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真正实现1+1+1>3的协同效果。
在改善政策扶持方式上,刘勋提到,投资比补贴更为重要,投项目比投人才更有价值。例如,双流区为加快转变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持方式,创新“补改投”支持产业园区双招双引,变政策直接补贴为“投补结合、以投为主”,撬动区外资本投向区内主导产业,成效明显,助推了项目落地和科技创新。因此,刘勋建议改进“蓉漂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方式,成立人才基金,由财政直补向“投补结合、以投为主”转变。“这样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穿透引入高能级项目和产业链优质资源,实现风险共担、以投促创。”
刘勋认为,一些“关键小事”也关乎创新创业环境。例如加大初创期企业法治护航,解决打得赢官司、输不起时间,收回资金抵偿不了法务费用等问题;建立市场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人才管理服务,积极培育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构建良好人才环境,实行跨区域人才互认。“对我们科技人员来讲,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加集中精力搞研究,这也是人才环境的一种软实力。”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