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2!四川省优良水体比例提至99.5%,力争2025年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四川将如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11月6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钟承林介绍,四川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五年来,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从88.5%提高到99.5%,跃居全国第2位,创20年来最好水平。”
跃居全国第2位
优良水体比例从88.5%提高到99.5%
钟承林表示,近年来,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四川省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四川省制定修改《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14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出台《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4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云贵川赤水河流域保护立法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
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四川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年来,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从88.5%提高到99.5%,跃居全国第2位,创20年来最好水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8.8%,重污染天气减少78%,PM2.5达标城市达15个,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
“此外,四川省还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并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钟承林介绍,四川省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建立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个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个数据是,四川将全省13万余家单位纳入排污管理,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到2025年
力争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家降碳目标全面达成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未来,四川还将如何“持续发力”?
钟承林介绍,在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方面,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实行一区一策、一源一策,最大限度减少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巩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的良好水质,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长江黄河上游土壤风险管控区的建设,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坚决筑牢“天府粮仓”的土壤安全基底。
一个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21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国考断面水质以Ⅱ类为主,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据介绍,四川将深入开展美丽四川建设试点示范,同时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到2025年,累计创建50个以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四川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钟承林介绍,例如,“十四五”期间,力争削减氮氧化物5.95万吨、挥发性有机物2.53万吨、化学需氧量14.92万吨、氨氮0.79万吨,为助推优势产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大力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省煤炭消费总量达峰,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42%左右,国家降碳目标全面达成。
此外,四川还将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全面核查和整改非法开采等重大生态破坏问题。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领域环境风险管控,严格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吕佳羽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