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省两会的他,讲述了一个乡村振兴的故事
“我们通过这两年研究发现,饮茶从过去的‘情调饮’慢慢开始转向了‘免疫力提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是擦亮我们川茶金字招牌的契机。”四川省两会期间,四川省政协委员、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蒋维明,用长达15分钟的时间讲述了家乡的故事,以及对川茶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次参加四川省两会的他,希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更多人知道汶川映秀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
▲蒋维明
坚持10年免费供茶
大铜壶、小青盏,滚烫的开水碰到发酵后的茶叶,袅袅热气中,化成一杯琥珀色的茶汤。
每天早上,汶川县映秀镇街上便会飘出一缕缕茶香。香气源于一个叫茶祥子的茶坊,这里不仅是一家藏茶馆,还是一所藏茶文化研究中心。每天,这里客人络绎不绝,“大土司”黑茶和野生金银花很受游客欢迎。
茶坊的主人,便是蒋维明。
从2012年至今,蒋维明每天八点半开门,坚持给大家熬茶喝,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能在这里享受免费的茶水,十年来从未间断。也因此,“到映秀,必须要到茶祥子坐一坐,喝一碗滚烫的热茶”,成了当地人的口头禅。
十年间,蒋维明还恢复失传已久的西路边茶,将茶祥子发展为“丝路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更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国际。发展茶产业的同时,他带着当地老百姓一起发展致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茶祥子”。
茶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2012年3月,机缘巧合下,汶川县政府邀请蒋维明到汶川映秀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路边茶(藏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接到邀请后,他毅然从蒙顶山来到汶川。
制茶,离不开优质的茶源。
茶祥子的茶,大部分都来自映秀村民上山采摘的荒荒茶、野生金银花。“我们的初衷就是对‘西路边茶’这个阿坝非遗项目进行恢复,由当地的茶农或者农户给我们供茶,我们再加工。”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一开始给茶祥子供茶的农户很少,因为当时不少老百姓才开始回迁。为了让老百姓增收,茶祥子一直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老百姓送来的野生金银花,供茶的农户便越来越多。
以高于市场价数倍的价钱收购村民们采摘的野生新鲜茶叶,这是蒋维明让村民直接参与利润同享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让乡亲们像竞赛一般有了干劲,都往山上跑。
▲正在打造的茶祥子农文旅融合空间
“在映秀,在茶祥子,在老百姓身上,我有一个很真实的感受,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说,映秀镇拥有大量的野生茶树和人工茶园,茶山依岷江连绵数十里,又环成都核心水源地紫坪库水库,有着得天独厚的水雾、山林地理优势。
取水煮茶,茶让茶农致富。现在,老百姓采摘金银花和茶叶鲜叶,一户人家最多年收入近5万元。
茶祥子的茶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靠采茶制茶脱贫致富,解决了部分当地群众就业问题,还远销“一带一路”沿线,走上了国际舞台。
“茶产业做起来了,我们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在陆续回来,他们的身份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农业产业工人,这就是汶川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明天。”蒋维明说。
像做香水一样做茶
“疫情三年,农文旅产业遭受了巨大冲击,茶产业既往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消费者对茶饮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蒋维明说,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川茶,茶祥子打算把绿茶、黑茶、黄茶、金银花打包成“三叶一花”,整合川茶资源,用“喝川茶就是喝健康”的理念,重塑新川茶的整体形象和战略定位。
“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老川茶的路,就要进行创新。”现在,他将眼光放到了国外。
“茶是口腔里的香水、肠道里的良药。外国人喝茶没有茶性的概念,而是更注重味道。”他说,为了方便研究和调配出适合不同国家对中国茶口味的独特需求,茶坊建成的口味测试实验室,自然也成了最重要的一处场所。在这里,他希望通过实验和调配,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有更多人爱上中国茶。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将正式推出过去四五年的研究成果。”现场,他也给记者进行“剧透”:像调制香水一样,将绿茶、黑茶、黄茶与金银花、柑橘、薄荷等搭配,待到茶水冷却,再灌入二氧化碳,就变成一杯与传统茶汤风格迥异的茶饮。
同样值得期待的,是茶祥子也将迎来全新升级,变成一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带动当地老百姓更上一层楼。
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又坚定无比,就像别名忍冬的金银花一样:“它凌冬不凋的文化寓意,和我们映秀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契合,更是中国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的体现。”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图据受访者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