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八大行动计划”剑指何方?
3月15日,成都市印发《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提出推动生产服务功能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同频共振,建设世界服务网络体系中的新兴城市。为此,成都将实施天府总部经济聚核成势、高能级平台经济创新建设、“亚蓉欧”全球服务联网、服务业功能区创标杆示范、成都服务标准化品牌化、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生产性服务新场景营造、数字“新基建”创新赋能等八大行动。
八大行动有何示范探索?将如何推动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对八大行动的亮点作出解读。
“亚蓉欧”全球服务联网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机场之一,起降架次和运营总航班数均位居全球第8。今年,天府国际机场起飞在即,“亚蓉欧”全球服务联网行动将如何发挥成都的枢纽功能?
《总体规划》提出,依托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聚焦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加快建设航空客货运战略通道和铁海联运战略通道,构建链接全球尤其是链接泛欧泛亚地区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建设以成都为网络中心的国际航空大通道,将以打造“空中丝绸之路走廊”为重点,加快布局“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持续优化航线网络结构,形成覆盖全球48个重要航空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的精品商务航线,覆盖14个全球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国际全货运航线,30条服务对外交往、国际消费的优质文旅航线。
建设以成都为重要枢纽的国际陆海大通道。将加快打造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7+5”国际铁路大通道,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完善以国际铁路班列、国际铁海联运班列为支撑的陆上物流体系,优化国际班列“四向拓展”网络布局。
“选择‘亚蓉欧’,其实成都做了个很聪明的选择,”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剑表示,“十三五”收官之际,中国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并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欧盟、东亚势必会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
马剑认为,布局航空通道、打造航空枢纽,不仅能吸引高端资源聚集、培育新动能,通过枢纽的辐射效应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也将提升城市在世界贸易体系话语权。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以全球视野谋划生产服务功能体系,是此次《总体规划》的一个特点。成都服务标准化品牌化行动中提出,在一些行业领域建立行业地方、国家、国际标准,打造服务品牌,大力开展5~8个“成都服务”品牌培育试点建设,培育一批“专、特、精、新”型品牌服务领军企业。
对此,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沙治慧认为,这是成都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专、特、精、新”型品牌企业培育试点上作出的示范。前者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标准实施典型经验企业的标准优势;后者将有利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企业影响力、竞争力,有利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响“成都服务”品牌。
平台城市重构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以“平台城市”思维提升生产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力。在高能平台经济创新建设行动中,更是细化为充分发挥平台资源整合作用,重构产业链、融合价值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平台经济型城市。
“平台”如何助力城市产业体系的转型?在生产端,成都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打造20个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平台迁移。知识技能也是可以共享的,成都提出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主要载体,建设20个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制造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制造信息平台,探索建设2-3个共享制造工厂。
“互联网技术为平台经济创造了条件,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则为平台创造了机会,”此前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接受采访时就为成都建议,“针对成都优势,应该以平台模式、新产业布局塑造新型世界城市。”
以蒲江为例,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与德国先进工业科技研究院(IAIT)、德国联邦采购物流协会(BME)合作打造了一个中欧(成都)跨国采购平台,欧洲企业来中国寻找新的供应商,能够在这里找到供需匹配、初步筛选、认证审核、代理采购、仓储物流、金融质保等一体化服务。成立以来,已累计发布采购额500余亿元,搭建了中欧工业品交易的桥梁。同样位于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内的蒲江新城中德中心,已打造成为成都对德产业招商、经贸往来、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我们希望它能作为德国企业家来川投资的首要落脚点,”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业功能区创标杆示范行动”还提出,将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标杆,适时总结成都经验,增强成都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引领带动能力。
两业深度融合衍生新业态新模式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两业融合”被业内解读为“虚实结合”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服务业能为制造业赋能、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制造业也能为服务业提供载体和抓手。
此次成都出台的八大行动,鲜明提出“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行动”,将依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深化拓展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整合区域内优势要素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找准突破点是成都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当务之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认为,成都应当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生产性服务业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并依托新技术助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推广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大力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工业文化旅游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
事实上,在此次的《总体规划》中成都已提出将支持试点单位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共享型生产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并在这五个方面打造3~5个行业领军标杆企业。数字“新基建”创新赋能行动也提到,将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建设一批高速宽带骨干网、存算一体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及智慧园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我们将以物联网、数字媒介、5G+等技术手段,引导医疗大健康、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传统商贸等向多维化、数字化、体验化发展,形成多元融合、同向发力的产业发展生态圈,”武侯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侯区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合作渠道,2020年服务贸易交易额约9000万美元,增长8.6%,居全市前列。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