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来了,要担心楼道气溶胶传播吗?如何防范?权威专家释疑

时间 • 2025-11-08 18:18:31
治疗
感染
传播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下称《指南》),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或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无需要住院治疗情况的感染者均可以居家治疗。

《指南》对居家条件、基层和个人管理要求、治疗和用药、转诊均有规定。

12月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居家隔离和观察治疗不是放开,而是为了更精准有效地分层救治,防止进一步传播的风险,同时使需要治疗的人群、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转诊和治疗。

《指南》的感染防控要求未强调防止楼道气溶胶传播。对于这方面的担忧,香港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室内环境与健康权威李玉国和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钱华均强调,不需要过多担心。钱华表示,可以注意的是,做好下水道水封。

两位专家更强调居家的一般性的措施是,戴口罩,不聚集,勤通风。开窗通风存在困难的,可以使用有小颗粒过滤(尤其是HEPA滤网)或者紫外杀菌功能空气净化器作为替代。

↑资料图图据ICPhoto

从“禁止外出”变成“控制外出”

《指南》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咨询和指导作用

比起此前印发的适用于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指南》在家居环境要求上,没有“最好单独居住”,只要求尽可能在相对独立的房间;不再要求放置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桌凳,对空调系统不再作建议。

在基层工作要求方面,不再有严格的登记造册、监测信息收集、定时抽查要求,社区不再需要查看居住场所是否满足条件,不再要求下发居家隔离告知书和解除通知单。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指南》加入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强调咨询和指导作用,要求各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用药品、抗原检测试剂、指夹式血氧仪等储备。

管控规定从“禁止外出”变成“控制外出”,具体规定从“赋码管理,严格做到不外出,拒绝一切探访”到“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

感染防控要求不再给出细致消毒规定,也没有“离开隔离房间时要戴口罩”的要求。

轻微症状、中低热不必用药

医院就诊交叉感染风险高,转诊要分类

在治疗上,《指南》提出,居家治疗人员应当进行抗原检测和健康监测,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药治疗,也可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通过互联网医疗形式咨询。《指南》还给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对于轻型感染者,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在12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有一些轻微症状,不影响工作、生活、睡眠,其实也没必要用药,体温在38.5℃以下的中低热也不需要吃退烧药。

王贵强在发布会上强调了三个用药原则。首先,不要囤药或大量购买,有一般的镇痛药,像感冒药就可以。其次,镇痛药有很多,有的药名不一样但成分一样,不要混在一起服用,只用一种即可。比如很多非处方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吃多了以后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最后,抗菌药物不能滥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合理使用容易出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的风险等。

在12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也发布重要就诊提醒,建议发热病人按照分级诊疗流程就诊,如果家里有常用备药,就尽可能在家用药治疗。如果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发热门诊或发热诊室,也尽量选择到社区中心,能够解决开药问题,也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到医院就诊,交叉感染的风险会增高。

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进行转诊治疗?童朝晖在发布会上表示,如果基础疾病相对稳定,但是出现了高热不退,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胸闷气短等症状,应该及时到定点医院接受治疗。

有的患者则应该去综合医院,而不是定点医院。童朝晖表示,如果基础疾病不稳定如出现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需要放化疗、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急性加重、需要急诊手术,或者晚期妊娠快要生产,建议去综合医院就诊,因为综合医院的科室设置比较齐全,可以按照疾病的专业和情况进行就诊。对于医院不接诊阳性的担心,焦雅辉说,接下来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核酸阳性患者。

居家感染者楼道气溶胶传播?

专家:不需过多担心,可以做好下水道水封

不过,感染者可以居家后,有人担心新冠病毒可能引发楼道气溶胶传播,尤其是楼上楼下垂直传播。从《指南》来看,其感染防控要求并不强调防止楼道气溶胶传播。

对于这种担忧,香港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室内环境与健康权威李玉国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奥密克戎传播力变强,从香港今年2-4月的结果来看,如果楼道通风不良,家庭之间有一定通过楼道传播的风险,因为在家里大家一般不戴口罩。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钱华指出,传播可能性与建筑特性相关,但与楼新旧无关。

两位专家强调,对这种风险不需要过多担心。李玉国指出,毕竟多数感染者不传染,只有一小部分传染。

为了防止感染他人或被感染,我们主要应该做到什么?

对于楼道气溶胶传播,钱华指出,为了尽量把曲线压平,可以做一些代价不大、效果显著的措施,例如做好下水道水封成本低,但很重要。此外,马桶除了冲水时平常的开关盖则影响不大,因为里面有水封。

两位专家更强调的一般性措施是,戴口罩,不聚集,勤通风。李玉国表示,戴口罩降低传播风险70%以上,理论上戴N95减少更多。其次,尽量通风,比如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楼道也要注意通风。“我们多年的研究说明,戴口罩和好通风结合,对于空气传播就像打了疫苗,附加疫苗的话,结果更好。”

不过,在冬天,尤其是北方,开窗通风存在一定困难,大部分民居也没有新风系统。对此,《指南》表示,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

两位专家提出,可以使用有小颗粒过滤(尤其是HEPA滤网)或者紫外杀菌功能空气净化器作为替代。“空气净化器有个cleanairdeliveryrate(CADR)概念,这个在病毒颗粒稀释效应方面,实际上等于室外风量。”李玉国说。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实习生丰廷玉北京报道

编辑杨程责任编辑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