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进步看四川发展:工业利润63年增长1300余倍
7月21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建党百年数说四川”系列报告之十一,从工业发展角度对百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和梳理。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2015年末增加1942户
四川工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
1952年,四川工业总产值仅16.1亿元,增加值不足2.5亿元。在“一化三改”、四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推动下,1978年四川工业增加值达到59.4亿元,1984年首次超过100亿元。
1992年起,四川工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1994年四川工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1997年超过1000亿元。2007年四川开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9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5000亿元。到2020年,四川工业增加值达到13428.7亿元,较2015年增加1343.7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5.6%,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80户,较2015年末增加1942户;2020年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5059.2亿元,较2015年增加3647.0亿元,年均增长29.1%,四川经济外向度逐年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川工业主要零星分布于成都等中心城市和长江、沱江等流域部分沿江城市,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布局极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大小三线建设”的推进,四川工业布局不断集中集聚。1978年重点产业分别是机械工业、食品制造工业、纺织皮革工业、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6.1%、17.7%、12.6%、12.0%和10.9%,合计达到79.3%。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工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宝成线和成渝线为主轴,以绵阳、德阳、泸州、宜宾、南充、达州、乐山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工业梯度布局。
从2.5亿到3386.4亿
四川工业经济效益迅速增长
2020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1.1%,较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2020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前十大行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4.8%,较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四大行业比重均超过9.0%,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占比为11.0%。
随着工业快速布局,四川工业经济不断发展,1957年实现利润2.5亿元,1979年实现利润26.7亿元,到2000年实现利润71.3亿元。之后20年,四川工业经济效益突飞猛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3386.4亿元。
十八大以来,四川持续深化改革,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3%,较2015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每百元收入中的营业成本为82.4元,较2015年减少1.7元;资产负债率为56.0%,较2015年下降4.0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四川工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用工数量逐步减少,2020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平均从业人数290.0万人,较2012年峰值391.4万人减少101.4万人。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王培哲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