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亚洲首例!可通过飞沫传播

时间 • 2025-08-05 08:55:53
病毒
疫情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泰国公共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该国出现首例猴痘Ib变异株病例。这也是世卫组织为猴痘疫情拉响全球公共卫生警报后,全球第二例、亚洲首例Ib变异株病例。

与以往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不同,此次发现的Ib型变异病毒还可以通过分泌物(如呼吸道飞沫)、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方式进行传播。

亚洲首例Ib变异株病例

泰国卫生部疾控部门称,这名猴痘病毒“分支Ib”型变异毒株检测呈阳性的患者是一名欧洲男性,8月22日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他感染的是猴痘病毒“分支Ib”型变异毒株。

新型毒株的致死率为3%,目前已在多个非洲国家蔓延。在已知的致命病例中,5岁以下患者的比例超过了60%。

猴痘疫情警报再度拉响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根据世卫组织披露的数据,自2022年开始出现暴发流行起,截至2024年8月2日,病例数超过9.9万,其中相关死亡病例208人。

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8月13日宣布猴痘疫情为非洲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呼吁非洲各国采取紧急行动,避免猴痘疫情在非洲大陆持续蔓延。自2024年年初起,刚果民主共和国猴痘疫情严重,报告逾1.56万病例,537人死亡。此次疫情由“猴痘1b病毒变异株”引起,已扩散至16个非洲国家。尽管96%以上病例集中在刚果,不排除疫情已扩散至全球的可能性。

中国海关紧急提醒

2024年8月16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公告称,为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发布公告如下:

一、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海关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

二、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且被污染或有被污染可能的交通运输工具、集装箱、货物、物品,应按规定程序实施卫生处理。

本公告内容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6个月。期间对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新增的发生猴痘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按本公告执行。

国内情况如何?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21记者,猴痘病毒,这一历经多年变异的病原体,已分化为两大遗传分支——Ⅰ分支与Ⅱ分支。猴痘Ⅰb型病毒不仅可通过动物传播,还能通过人际间的分泌物、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途径扩散。相较于Ⅱb变异株,Ⅰb型病毒更倾向于性渠道传播,且病变多发生于生殖器区域,无形中增加了传播风险。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境内流行的猴痘病毒株属于Ⅱb分枝C.1.1谱系,其传播特性相对温和。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猴痘病毒的跨国传播风险显著上升。尽管如此,该病毒主要通过长时间密切接触,如性行为、皮肤直接接触及近距离呼吸或交谈等方式传播,其人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卢洪洲指出。

为有效预防猴痘传播,卢洪洲建议,公众应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出境旅游时应密切关注目的地猴痘疫情信息,并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同时,若发生高危行为,应自觉进行21天的自我健康监测,并在出现症状时立即就医。

国产疫苗研发加速

在疫苗研发方面,我国已展现出积极态势。尽管目前市场上尚无国产猴痘疫苗上市,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已提交的复制缺陷型猴痘疫苗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

在治疗方面,卢洪洲介绍称,目前临床已采用Cidofovir、Brincidofovir、Tecovirimat等多种抗病毒药物,其中Tecovirimat已获FDA批准。此外,国内科研机构还在积极探索猴痘小分子药物的临床应用,如mTOR抑制剂,其低剂量即可有效抑制猴痘病毒增殖,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此外,国内科研团队亦成功研发出三种针对猴痘的候选mRNA疫苗VGPox1-3,并在免疫小鼠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发的“二合一”猴痘病毒重组蛋白疫苗DAM,实现了对猴痘病毒两种感染性病毒粒子的全面保护。

与此同时,国内多家生物医疗企业纷纷披露其猴痘检测相关业务的进展。截至目前,已有包括达安基因、圣湘生物、硕世生物、迪瑞医疗、迪安诊断、华仁药业、丽珠集团等在内的多家A股上市公司公开表示有猴痘检测试剂盒产品。凯普生物、圣湘生物、东方生物等企业表示,猴痘检测产品已通过欧盟CE认证。国金证券相关研报指出,在猴痘检测盒获欧盟CE认证的近100家企业里,之江生物、硕世生物、达安基因、圣湘生物等曾获海外订单。

来源|中国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记者:李佳英)、21视频

SFC

本期编辑金珊

21君荐读

多国暴发!专家提醒

猴痘疫情警报再度拉响,专家回应

夏季新冠感染抬头现苗头,大规模感染高峰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