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从一顶“日军钢盔”回到抗战中国
▲收藏于建川博物馆的日军钢盔
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聚落日本侵华罪行馆前,1931顶日军钢盔帽檐低垂,排成了一个方阵。它们的实物被博物馆从国内多个战场收集而来。
此刻,它们静默不语,满布锈迹与尘土。
但又尖锐刺耳——蜂拥而至的日军似乎就压迫在眼前,嘈杂、密集、恐惧……华夏大地山河破碎,血泪浸染。
千里之外,云南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内,一面由1300顶钢盔铸就的英烈之墙,肃穆庄严。曾经,十万三千名远征军将士朝着滇缅进发,在高山峡谷间同日军浴血奋战。
钢盔无言,历史有声。它们如一面镜子,照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也照见中华儿女的宁死不屈、血战到底。
日“90式”钢盔
当您站在博物馆的这片钢盔阵前,炮火声似乎就在耳边。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大规模侵华的序幕,黑压压的日本关东军踏入沈阳城,东北在数月内被蚕食。
在之后的14年里,国人浴血奋战,拼死完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搏斗。
战争结束后,人们发现,那些曾戴在日军头上的钢盔,竟出现在了沈阳的公厕里。清洁工人在钢盔一头焊上铁柄,嵌入木杆,将它当作了粪瓢。
同样的改造还发生在中国西南腹地。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的改造,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滇西农村。在收集抗战文物期间,当地老乡手中握着的粪瓢正是由日军的90式钢盔改造而来。
▲侵华日军钢盔
老乡告诉他,这些“铁碗”异常结实、耐用,接上钢管,插入长柄,一件得力的生产工具便诞生了。他感叹于农人的智慧,开始在当地大批量收集,达数百顶。
至今,这些被用作粪瓢、水瓢的钢盔都还陈列在博物馆内。
到馆游客看到后,常会追问讲解员:“当年日军戴的是钢盔,那我们的战士戴的是什么?”
“斗笠、草帽、布帽,甚至是光头。”
解说员的回答令众多游客陷入沉思:“为何我们什么都没有?”
那时,中国科技、经济落后,资源极度匮乏,勿说钢盔,连军人的帽徽都只能用陶瓷制作。而军国主义下的日军,单兵装具发展迅速,特别是经过甲午、日俄战争,军事力量强盛,90式钢盔成为日军战场标配。
血战后的“铸剑为犁”
樊建川收集的钢盔来自全国多个抗日战场,尤以滇西战场最多。这里位于中国西南腹地,数万日军曾溃败于此。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战事演进中,日军占领大半个中国。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为保卫运送物资的滇缅公路,中国十万余名远征军朝滇缅进发,在高山险峻、峡谷深山中,同日军浴血奋战。
当年19岁的廖沛林从四川乐山出发,成为远征军的一名通信兵。在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大反攻中,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才将滇西沦陷区全部收复,滇缅公路才得以打通。
说起当年的战斗装备,廖沛林回忆,从四川出发时,全部家当就只有一顶斗笠、一双草鞋、一身麻布衣、一床铺盖和一杆“老汉阳”枪,而与他们对抗的却是头戴钢盔、手持“三八大盖”的日军。
▲中国远征军廖沛林
鬼子凶悍、不怕死,如果想赢,就要比他们更狠,更不怕死。
惨烈战斗后,遗弃的日军装备遍布滇西山野。遭受战争重创的当地人从战场上将钢盔、飞机零件捡拾回去,作为生产工具,重建生活。这些钢盔最终未能征服这片土地,反被人民的智慧所“消化”,成为重建生活的基石。
樊建川感叹:“这是滇西人民创造的‘铸剑为犁’。”
▲建川博物馆内,钢盔做的粪瓢
把故事讲给世人
在1000多公里外的云南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内,也有一片“钢盔阵”——一面由1300顶钢盔组成的“钢盔墙”时刻激励、震撼着世人。1300顶钢盔,代表着1942年奔赴缅甸抗日的十万三千名远征军将士。
云南腾冲地处边境,却是当年滇西抗战最为激烈的战地之一,作为中国远征军收复的第一个县城,腾冲在战争中曾沦为一片废墟。
滇西抗战纪念馆荣誉馆长段生馗的家乡就在腾冲芒棒,这里也曾是战场,其大伯段曰仁曾任游击队队长。从小,他就听家里人说起,当年鬼子曾在家乡“血洗好几个村子”。
为了证明日寇在滇西犯下的罪行以及中国军人的奋起抗敌,几十年来,他多次深入滇缅地区,寻回数千顶不同制式的战盔。
▲云南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内的钢盔墙(图据滇西馆)
他视若珍宝的,是在缅甸同古地区收集的一顶锈迹斑斑的德国M35钢盔。当年他去时,曾询问钢盔从何而来?缅甸人把他带到同古的一处战壕。他知道,这里正是同古保卫战中,远征军死死堵住日军的地方。
1942年,日本进攻缅甸,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国民革命军200师在戴安澜师长的率领下抵达缅甸同古。战斗中,国军孤军奋战,与数倍于己的强敌浴血拼杀,苦战12天,两千官兵为国牺牲。
段生馗发现这顶钢盔上有6个特殊的圆孔,似被弹片击穿。但德国M35钢盔在当时保护性能最强,能够穿透这种钢盔,“说明炮弹近距离爆炸过。”他抚摸这顶锈迹斑斑的钢盔,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战士惨烈牺牲时的场景。
如今,纪念馆内收集的钢盔有德式M35、英式MK系列,“却无一顶是中国造”。段生馗花了几十年时间,把钢盔从老乡家里一顶顶找回来,就是要把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告诉世人,“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知耻而后勇,只有知道自己经历过的耻辱与懦弱,才能激起民族的奋发。”
为和平而铭记
刘小敏在建川博物馆做了十余年讲解员。每一次解说都总会带给她震撼和感动。装备悬殊之下,为何我们还能获胜?她坚定地回答:“精神很重要!”抗战14年,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建川博物馆讲解员刘小敏
博物馆内的日本侵华罪行馆陈列着诸多日军殖民统治、资源掠夺和大屠杀的罪证,许多照片触目惊心。刘小敏说,常常有孩子看后会害怕地抱紧妈妈说“我怕”。更多的游客默默流泪,难以释怀,询问她“这是真的吗?”她只能以平静克制的态度陈述这些事实,让一件件无可辩驳的文物本身去触动人心。
她时常思考,为何人们明知看了会难受,仍要走进这里?她认为,这是思想的进步——人们渴望了解真实的历史,“了解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或报复,而是铭记先辈的苦难,从而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
这与博物馆的理念契合,“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
▲游客在建川博物馆写下的感悟
从2015年开始,川籍远征军廖沛林每年清明都要从四川来云南松山抗战遗址,看看当年牺牲在前线的兄弟。
在这里,400多座中国远征军雕塑,面朝松山战场遗址,有跪射俑、炮兵俑、女兵俑,甚至是娃娃兵俑,游客们常常带来糖果,把这些十多岁娃娃兵俑的口袋给塞满。
今年9月3日,廖沛林就100岁了。4月,他将所有家当搬来松山,守护兄弟们。他每天都会去游客中心,为游客义务讲述那段历史,也替他那些“永远年轻”却无法言语的兄弟感谢大家年年来祭奠。看到他,听到他的讲述,游客常常落泪,说“最该感谢的是你们”。
▲廖沛林(右)向大家讲述那段历史
钢盔无言,历史有声。1931顶日军钢盔,连同滇西的远征军钢盔墙,以及那些被改造的“粪瓢头”,共同构成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
它见过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见过侵略者的狂妄与溃败;更照见过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不屈精神赢得伟大胜利,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红星新闻记者章玲实习生唐敏摄影记者刘海韵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