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连载:一项作业是怎样改变了大学生命运的?

时间 • 2025-07-26 08:37:05
一个
学生
自己
生活
述说

(图片来源:千图网)

“阡陌的述说”即日起开始连载文学作品啦!

本期连载的是《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

“看见他们”

“看见更多的年轻人

梁鸿贾樟柯韩少功

—特别推荐—

“哪怕二本院校的孩子”

“还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

从某种程度而言

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

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阡陌的述说2022.12.06阡陌的述说2022.12.06

13:21未知来源

播放

阡陌的述说2022.12.06音频:00:0013:20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

第二章

)

(

公共课——作业完成者

)

阡陌的述说

作业完成者

01

随着大学的扩招及校区的扩张,教学资源变得紧张。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广东F学院和很多事业单位一样,不再为教职工提供住处,很多教师都不住在校内,等我进校时,学校已没有一间属于老师的住房。每天下午四点四十五分,校车准时从学校出发,驶出龙洞路口,老师们便随校车的路线,散往天河、越秀、海珠、荔湾、萝岗等各个不同的区域。校车离去,学校变成了学生独舞的场域,师生之间同住学校的传统模式一旦打破,交往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说起来好笑又惭愧,自从入职广东F学院后,我的个人阅读范围,除了必备的专业书籍,更多的是学生的作文、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考试试卷,甚至还有短信、邮件和微信。

随着高校管理的数字化和机械化,我明显感到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专业书籍的阅读,越来越成为被压缩的对象,而后者却成为课堂教学以外,必须面对的主要内容。

当这种负载在职业上的阅读任务成为定规,并且随着学校的节奏变成个人工作习惯后,我忽然发现,哪怕再无趣、死板的文字,哪怕明明知道学生提交的是一些程式化、应付式的作业,往往也包蕴了一个群体的生存印记,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他们的生命气息,并且能在某种程度还原、映照年轻人的内心风暴和心灵图景。回想起来,在没有太多机会和学生深入交流的情况下,正是通过这些烙下他们精神印记的只言片语,我找到了一条认识学生群体的隐秘路径。

(图片来源:千图网)

作业一:作文《风》

02

很久没有写作了,可没想到再次提笔时却是自己的心情糟糕得不能再糟的时候,我没有心情去体会风的呼啸,只能用呼啸的“风”来写自己的心情,外面那一阵阵凄厉的风声不正好是自己此时内心的哀鸣吗?

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内心免不了一阵阵剧痛。“我要上大学”的呼喊在我耳旁回响,承受着村里人“不孝”的看法,抱着贷款的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大学,写“贫困证明”、写“贷款申请”等等那么多的努力,今天可能却要被“你父母才四十五岁,还很年轻啊”一句话宣告白费……如果贷不了款,我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将来的日子该怎么过?父母一个月加起来的工资还不到一千,一个弟弟要上高三,一个弟弟要上初三,想借钱也没处借,而自己也差不多半年没拿过生活费了。

如果不能贷到款,自己该如何向父母交代等等,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可我却不得不一一去考虑。高中的时候多么向往大学生活,到了大学才知道大学对有钱人家的子女来说是天堂,而对自己却有更多的痛苦。面对连下一个月的生活费都不知从何而来的困境,我不得不去考虑更多。

(图片来源:千图网)

虽说在校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可我为经济、为生活的时间却远远多于学习的时间,此时对我来说,或许生活已经更为重要。我真的不想长大,也不想成熟,可我却不得不比别人考虑更多如何去生活。也曾一遍遍地自我安慰——“车到山前必有路”,也一次次劝自己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世上没有过不了的坎,可每次都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后发现自己的内心更痛。

我努力地去生活,打暑假工、勤工助学、去找兼职,却又发现想要生活是多么不容易,不是自己想去做就可以,条件的苛刻,身高、相貌的限制又让我自卑,让我更觉渺小。有时候想到生活的种种,我会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也许,我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错的,我本不该来上大学……

外面的风仍在呼呼地吹,是否也能吹走今天我烦躁的心情?

(图片来源:千图网)

老师,真的很抱歉,今天为贷款的事烦透了心情,刚回来就要写作文,我真的一点思绪都没有。你就当作做一回我的听众好了。抱歉!

03

这就是我在本书的序言中,曾提到的作文《风》。这篇短短的文字,几乎成为我职业生涯中,自我生存状态调整的开端。

我得坦然承认,在此以前,我对自己博士毕业以后找工作的轻率、疏懒、意气用事,时有后悔,甚至自责;我对学校不能提供任何专业平台,更多时候,我只能上公共课的状况,感到学术生涯的迷茫和无望。

我尽管一次次说服自己,以后还有突围的机会,但我得承认,直到今天,我依然羡慕那些进入名牌大学任教的同门,羡慕那些有机会上专业课的同龄人,并以此悄悄设想我生活的另一种情形。我当然更得承认,正是像《风》这样的作文,其坦率的文字,悄然照亮了我内心忽略的角落,瓦解我内心的偏见,并通过彼此的赤诚相见,一点点卸下我早已淤积的虚空,让生命的姿势一点点下蹲,并在具体的生命观照中,找到内在的充盈。

(图片来源:千图网)

回到作者本人,邓桦真,计科系学生,个子不高,喜欢穿运动鞋。上课时,总喜欢坐在教室左侧的座位,除此以外,我几乎记不起她任何别的特征。我记得《风》的写作时间是2006年5月17日,星期三,大台风。我还记得,在课堂现场看完她的作文后,内心深处的震动。我难以想象,一个比我年轻十几岁的学生,竟然还在遭受我童年阶段乡村同龄人的普遍困境。

这篇作文的直接后果,是我贸然通过校内邮箱,向全校老师发起募捐,桦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她顺利获得了勤工俭学的机会,并在困境解除以后,给我的邮箱发来了歌词《感恩的心》。我难以相信,课堂作文的一次偶尔倾诉,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稍稍留意,竟然通过神奇的网络,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并实实在在改变了学生的命运。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才发现,平淡无奇的课堂皱褶处,隐藏了很多很多像她一样的学生,只不过,这些隐匿的处境,在沉默的公共生活中,缺乏一个发现的切口。

我们此后再也没有聊过天,也没有留下可行的联系方式,课堂的偶遇,就这样通过文字,悄然接通了一个孩子心中的困惑和隐秘。仔细算算,她毕业已近十年,生命已到我教她的年龄,想来应该为人父母。

但这篇不起眼的《风》,却坚定了我走近一个群体,去看见更多人的青春。

(图片来源:千图网)

明天仍是《我的二本学生》第二章

有关作业二:《父爱》

父亲的形象究竟是怎样

强得像头西班牙蛮牛似的“屠宰户”

期待明天的分享

作者:黄灯

“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

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

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黄灯

未完待续

读书品人生

下一期我们在这等候您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写信

阡陌的述说|倾听你的述说

可以是关于生活上的琐碎

也可以是关于情感上的困惑

更可以是关于工作上的压力

我们来回答你的问题

希望收到你的来信

解答你的困惑

注:以600字为限,可以尝试在300字内完成一个情感问题发邮件,我们将会择优选择回答。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我的二本学生》节选

作者|黄灯

主播|李海洋

编辑|李滟

责编|康轩山

主编|张玮

监审|钟倩